岳飞背上刻的四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

发布日期:2025-04-13 11:15    点击次数:105

气得头发都竖起来,就像帽子要被顶飞了一样,靠着栏杆站在那儿的时候,那淅淅沥沥的雨刚好停了。抬起头往远处看,然后对着天空大声呼喊,心中满是豪迈又激昂的情绪。

心里怀着满腔壮志,要是能把那些侵略者当成食物吃掉,该多解恨,跟人谈笑的时候,要是能把那些仇敌的血当成水解渴,那才过瘾。现在就打算一切重新开始,把过去被侵占的大好山河都给收复回来,然后再去朝见天子,向朝廷献上这份大功。

南宋名将岳飞写的《满江红》里有两句,每次读到的时候,心里就会涌起一股特别豪迈的感觉,都想披上铠甲冲到战场上去,要能和这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一块儿去“精忠报国”就好了。

一提到“精忠报国”,大家往往就会想到岳飞背上的刺字。其实,“精忠报国”这个词最初是在清乾隆年间小说家钱彩写的《说岳全传》里出现的。

在第22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这部分内容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南宋时期,义军的首领是杨么,这人特别看重岳飞的本事。于是,杨么就专门派了个使者叫王佐的,让他带上好多金银财宝去找岳飞,目的就是想劝岳飞加入他们的义军,一起去反抗南宋朝廷。可岳飞面对这样的诱惑,压根儿就没答应。

在后堂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岳母心里挺欣慰的,可同时也有了几分担心。她担心往后要是再有那种心怀不轨的人上门,儿子虽说这次能拒绝得了,可往后要是来的人更多了,就未必还能扛得住了。

就这样,岳飞的岳母拿绣花针沾上用醋调制的墨汁,在岳飞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为的是让儿子能一直记着最初的信念,全心全意地效命于南宋的皇帝。

“岳母刺字”这个故事有好些民间流传的版本,其中有一版流传得特别广,群众基础也最为牢固。大家普遍觉得就是因为背上刺了那四个字,岳飞在战场上才能那么厉害,战无不胜,也才使得他成了既忠又孝的民族英雄。

但记录这件事的《精忠说岳》仅仅是一部小说,虽说小说里的情节特别受欢迎,可当中所描述的那些事儿不见得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说到底也就是小说家虚构编排出来的内容而已。

想知道岳飞到底有没有在背上刺字,刺的又是什么字,那就得从被历史学家普遍认可的正史里面去寻找答案。

《宋史·岳飞传》里提到,岳飞是出名的抗金将领。从绍兴四年开始一直到绍兴十一年,他始终带着岳家军不停地北伐,去收复那些被金兵侵占的土地。因为岳飞指挥得很不错,而且打起仗来特别勇猛,所以一场接一场地打赢,一路打到了朱仙镇。这时候距离南宋原来的都城汴京城就只差40里地,老百姓们可高兴了,都把家里好吃的、好喝的拿出来,去慰劳岳家军,还提前为岳家军取得大胜庆祝起来。

就在决定胜负的关键当口,秦桧把宋高宗给骗了,宋高宗接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去叫岳飞回来。岳飞心里那是一万个不情愿啊,可在他看来,皇上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没办法,就只能带着自己器重的将领张宪一块儿回京城去交差了。

岳飞回到京城之后,兵权就被解除掉了,而鄂州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制这个职务,就由张宪来接替岳飞担任了。

哪知道秦桧把岳飞的兵权夺走以后,还打算斩草除根。他花了大价钱收买曾经被岳飞处罚过的王贵那伙人,让他们去诬告岳飞要谋反,所谓的证据,就是岳飞儿子写给张宪的一封密信。

这封充满诬陷意味的密信主要内容是:岳飞因为皇帝把他的兵权给剥夺了,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事。所以,他暗中吩咐张宪,让张宪跟朝廷去谎报,就说金人打过来了,前线情况特别危急,想用这种办法来迫使朝廷再次任用他。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莫须有”的罪名,打从开头到结尾,全是秦桧他自己一手策划、自个儿导演出来的一场特别荒唐的闹剧。

为了炮制出所谓的罪证,他先偷偷把张宪抓进监狱,用严刑来拷打他,逼他承认确实收到过岳飞儿子岳云的“造反信”。但张宪是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哪怕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了也没改口。没办法,负责审讯的张俊干脆编造了一段口供,强行摁上张宪的手印,然后报给秦桧。

秦桧知道那份口供没多少真材实料,没多大分量,所以他赶紧把岳云和张宪给斩了。完了之后,就拿着张宪这份人都死了没法对质的口供,去捉拿岳飞了。

《宋史》里的《岳飞传》有这样的记载:

刚开始的时候,下令让何铸去审讯岳飞。岳飞猛地撕开自己的衣裳,把后背露给何铸看,只见后背上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那字都深深地刻进了肌肤纹理之中。之后经过详细核查,并没有发现能证实岳飞有罪的证据,何铸也查明了岳飞是无辜的。

御史中丞何铸到岳飞那儿去抓人,还念了那些没凭没据的罪名。岳飞心里满是冤屈,可根本没法为自己辩解。接着,他把上衣撕开,露出后背,只见上面明晃晃地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几个字都刺到肉里了,很明显不是刚刺不久的。

岳飞对着何铸很坦然地讲,天上地下的神明都能够为我对朝廷的这份赤诚之心作证,我压根就不可能做出反叛的事儿。

何铸是按秦桧吩咐去做事的,但这人其实也能分得清是非对错,算是条好汉。

《何铸传》里讲,何铸瞅着跟前这个上身光着的男人,瞧着他一脸历经沧桑的模样,身上还到处是伤,心里头不由得就生出怜悯还有敬畏的感觉来。而且,他确实也拿不出啥实打实的证据能证明岳飞有罪。所以,何铸就回去跟秦桧禀报,说岳飞大概率是被冤枉的,得接着去查清楚,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案子给结了。

秦桧听闻何铸的汇报后,心里老大不乐意,很是傲慢地扔下这么一句话:“这可是上头的意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在告诉何铸,别去管这事儿到底是对还是错,就照着上头的意思去办就行。

何铸心里清楚,自己人微言轻,很难和那些权势大的人抗衡,但他还是坚定地守着自己的看法。他讲道:“我可不是单单为了岳飞才这么说,眼下金人一直盘算着要灭掉咱们宋朝,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强敌。要是平白无故就把咱们自己的大将给杀了,这不就等于自己砍掉自己的胳膊吗?你们要是这么干的话,那可会让所有忠心爱国的将士们,还有咱宋朝的老百姓,心里都特别难受啊。”

可在那种封建王朝,一切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他要是想杀个人,哪还用得着什么正当理由。就说岳飞那事儿,尽管何铸使劲儿阻拦,可还是没法改变岳飞最终的悲惨命运。

在公元1142年1月27号那一天,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也是被大家公认的民族英雄,最后竟憋屈地死在了大理寺的监狱里头,就只留下了八个字当作绝笔,写的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久经沙场,对他来讲,死其实不算啥可怕的事儿。可要是名声和节操被人给辱没了,那才真要命。他这人一辈子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像那种名节受损的结局,他压根就没法接受。

好在岳飞离世20年后,也就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时候,宋孝宗赵昚给岳飞平了反,还了他一个清白名声。打这以后,在那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栖霞岭上就多出来一座“岳庙”。这千百年间,到这儿来朝拜、敬仰岳飞的人一直是接连不断的。

咱再把目光转回到岳飞背上刺字的内容这块儿,依据《宋史》所记载的来讲,岳飞背上的那几个字应当是“尽忠报国”,可不是“精忠报国”。虽说就差了一个字,表达的意思也差不太多,可这就足以说明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那个版本其实不是真事儿,是经过了一百多年传下来的“误传”情况。

岳飞背上刺的字,有一点让人存疑,就是这字具体啥时候刺上去的,到底是不是岳母给刺的?

翻遍现有的所有史料,都没办法给这个问题给出确切结论,只能依照相关记载来大胆分析、猜测一番。要知道能让岳飞有那么足的信念和勇气在自己背上刺字,肯定和他的从军经历脱不了干系,也和他当时的心境息息相关。

岳飞这辈子有四次投身军旅的经历。头一回是在宣和4年(也就是1122年)那时候,北宋召集起一支用来跟辽国对抗的特殊部队,名字叫做“敢战士”。岳飞,由于他擅长骑马射箭,枪法也很厉害,就被征召进了这支部队,那时候的岳飞才仅仅19岁。

刚投身军旅不久的岳飞胆子大、劲头足,在战场上那是敢打又敢拼,接连立下了特别了不起的战功。可巧的是,这时候他父亲离世了。依照以往的老规矩,做儿子的得守孝整整三年,没办法,岳飞只好离开军队,回到老家去给父亲守灵。

宣和6年(1124年)是岳飞第二次从军的时候。那时他给父亲守孝已经结束,就又应召进入军队了,这次当了“效用士”。“效用士”的层级可比普通士兵高一级,通常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本事,而且是自己愿意来当兵的,他们拿的俸禄可比普通士兵多出不少,还能享受到一些特殊的待遇。

岳飞在禁军的骑兵队伍里干了一年多,还参与了去救援太原的那场战斗。之后,因为太原和东京都沦陷了,岳飞就从部队离开了,然后带着一家老小又回到了老家相州。

靖康元年(1127年)的时候,岳飞第三次去从军了。就在这一年,金军往南边打过来,把北宋的都城东京给占了,还把宋徽宗、宋钦宗这俩皇帝给掳走了。

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24岁满腔热血的岳飞毫不犹豫地披上战甲奔赴战场,再次投身军队,担任起赵构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的前军统制一职。

岳飞开始掌管军队以后,始终都在跟金人正面对抗作战,期间建立了很多战功。但当时的主帅赵构,是个十足的奉行和平主义的人,他的做法就是一旦感觉打不过对方,那就赶紧跑,就这么一路往南逃窜而去。

就因为这事儿,岳飞好几次给朝廷上书,执意要跟敌人对抗到底。可后来,他因为越级上书这档子事,就被从军营里给撵出来了,这么着,他的第三次参军经历也就画上句号了。

第四次的时候,岳飞让赵构给赶出军营了。不过他可没就此意志消沉下去,也没把战袍给脱了就不干了。他接着就去投奔了河北西路招抚司的张所。靠着自身厉害的武艺,还有那出色的用兵谋略,岳飞成功赢得了主帅的信任,得到了重用,又带着兵继续在抗金的最前线拼搏奋战起来。

岳飞特别勇猛能打仗,这让他在部队里很快就有了很多支持者。后来凑巧有了些机缘,岳飞就从张所那儿离开了,然后组建起了那支让金军一听就害怕的“岳家军”。

岳飞的从军经过就是前面说的那些了,他背上那四个字肯定也是在从军这段时间出现的,可具体是啥时候出现的?

得先说一说宋朝独特的“刺字文化”。看过《水浒传》的人,肯定对书里的“刺配”这个词不陌生。在那108个梁山好汉中,像宋江、林冲、武松、杨志、戴宗,他们都是因为犯了罪,被朝廷在身上刺了字然后发配出去的。

在宋朝,不光罪犯脸上会被刺字,还有一类人也是如此,那就是士兵们。从唐朝末年起,当时为了不让士兵逃跑,凡是入伍的士兵,一般都会在脸上刺上部队的番号。到了宋朝,也接着沿用了这个做法。

照这么讲的话,岳飞有过四次入伍的经历,按常理他脸上应该是有刺字的。但把和他有关的所有史料都翻了个遍,却压根儿没找到任何有关他脸上刺字的记载内容。

在任何时代,脸上被刺字那可既不好看又不光彩。就因为这个,岳飞每次去从军的时候,都没打算当个普通小兵。他前两次参军,进的是特种部队,在那儿有不用被刺字的待遇。而后两次去从军,一开始就是以军官的身份,同样也有着不用刺字的特权。这么看来,岳飞其实挺看重自己外在形象的。

要是没受到特别强的刺激,他肯定不会产生在身上刺字的那种“想法”,就凭他的功夫,大概也没人能强迫得了他。

肯定有人会讲,岳飞是个孝子,他妈妈要给他刺字,他咋能拒绝得了。那咱就唠唠岳飞的爹妈,他爹岳和跟他娘姚氏可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虽说宋朝对教育还算比较看重,他爹应该是念过几年书的,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朝代,他娘基本没什么机会能进学堂去读书,而且到现在也压根儿没任何史料能证实他娘是靠自学变得有学问的。

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农家妇女,想要写出“尽忠报国”这几个繁体的字那可太难太难了,更别说还要给人纹到身上。

另外,在所有的正史典籍当中,压根就没瞧见“岳母刺字”这回事儿,恐怕这也就是《说岳全传》瞎编出来的罢了。

要是这字不是岳母给刺的,那就只剩一种情况了,是岳飞自个儿找的“纹身师傅”给刺上去的,时间估计是在他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去参军那会儿。

岳飞刚开始那两次参军的时候,时间都特别短。那时候“靖康之耻”还没发生,而且他年龄也不大。他去当兵,就只是为了能养活家里人,还没上升到国仇家恨那地步,所以这时候说“尽忠报国”啥的,根本就谈不上。

岳飞第二次参军后回老家,在这一路上,他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山河破碎,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凄惨景象,就在这时,他心里头驱除鞑虏、坚决捍卫国家完整的想法第一次正式产生了。而这,也成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打从第三次下定决心要去参军入伍的那一天开始,岳飞便牢牢立下了“尽忠报国”这份赤诚之心。随后,他就专门找了个会纹身的人,在自己的后背刺上了这四个字,为的就是能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同时也提醒自己可不能忘了最初的那份心意。要是上面所说的这些推断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儿,那好像所有的情况就都能解释得通。

“精忠”和“尽忠”这俩词,读音差不多,但意思还是有那么点儿细微不同的。“精忠”说的是对国家、民族特别忠诚;而“尽忠”,意思是把忠诚都使出来,连牺牲都不怕,这程度明显要比“精忠”更深一些,就好比诸葛亮对蜀国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劲头,它能更完完全全地展现出岳飞这位爱国将领发誓要以死报国的那种钢铁般的决心。

不管是“精忠报国”也好,“尽忠报国”也行,甭管这四个字是岳母刺上去的,还是岳飞他自己请人刺的,这些情况都不会妨碍咱们对岳飞爱国精神的赞赏,同样也不会影响到后人对这位爱国先辈的敬重之意。

岳飞是个硬骨头的中华好儿郎,碰上厉害的敌人时,他毫不退缩,迎着困难就上。就算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也没破罐子破摔,而且始终都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以及人民。

岳飞可不是好多人说的那种“愚忠”,他就是不想把自己的本事浪费在和自家人搞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儿上,不然不就让外敌捡便宜了。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他很坦然地接受了自己面临的命运,这可是只有心里没啥愧疚的人才能表现出来的样子。

我们去学历史、了解历史,要是琢磨一个历史人物,就是为了能学到那些先贤身上特别宝贵的意志品质,然后把这品质融入到咱们民族的血脉当中,让它变成激励咱们民族一直积极往前发展的珍贵动力。

岳飞所秉持的“尽忠报国”理念让我们明白这么个道理:身为大丈夫,只要行事能做到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地,那活着的时候也没啥可特别高兴的,死的时候同样没啥可害怕的。至于一个人一生的是是非非、功劳过错啥的,历史到最后肯定会给出公正的评判。